?
現如今,“房奴” 一詞已經越來越成為我 們社會所關注的熱點。“房奴”是幾年前由網 民初創,當時鮮為人知,后被幾位權威人士運 用,逐漸流行開來。特別是近幾年,房價的飆升更是引起了人們對房價的怨聲載道,借助宏觀調控的潮落潮起,“房奴” 一詞愈加流行, 最終成為教育部公布的漢語新詞之一。在翻譯中,“房奴”常常被譯為mortgage slave,比如上海譯文出版社近日推出的《漢英大詞典》 (第3版),列入了反應社會焦點的新名詞“房奴” (mortgage slave),而實際上,“房奴”和 mortgage slave的內涵與外延并不是一致的。
2 “房奴”與“mortgage slave”的內涵與外延
“房奴”是指消費者用抵押貸款購房,在 少則幾年、多則數十年的期間內,每年用占可 支配收人的一半甚至更高的比例償還貸款本 息,從而使得家庭生活質量下降,甚至讓人感 到奴役般的壓抑。國際通行看法認為,如果月 供超過個人月收入的1/3,將出現較大還貸風 險,并影響生活質量。而據焦點房地產網的一 項調査發現,我國32. 18%的人月供占到了收入的50%以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房奴”。
目前,“房奴” 一詞目前比較流行的英譯是 mortgage slave。
例如:房奴一詞被用來描述那些按揭還款超過月薪一半的人。
Mortgage slave is adopted to describe those people whose mortgage payment is more than half of their monthly salary.
在翻譯中,“房奴”真的可以譯為mort¬gage slave 嗎? 筆者對此不敢茍同。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權威英語詞典對mortgage的釋義。
Mortgage : ( noun ) a legal agreement by which a bank or similar organization lends you money to buy a house,etc. , and you pay the money back over a particular number of years ; the sum of money that you borrow 按揭(由銀行等提供房產抵押借款);按揭貸款
如:a mortgage on the house 一項房產按揭。
Mortgage : ( verb) to give a bank , etc. the legal right to own your house, land,etc. if you do not pay the money back that you have borrowed from the bank to buy the house or land.(以房地產等)做按揭貸款的抵押。
從詞典的釋義來看,mortgage (按揭)是 一種購房或購物的貸款方式,以所購房屋或物品為抵押向銀行貸款,然后分期償還。因此, mortgage不單單是指房屋的按揭貸款,還可以指其它商品。我們知道,西方有錢人除了買房和買車,還買游艇或帆船以顯示生活的豪華和品位。mortgage-slave的本義是“按揭購買者”,除了指“房奴”之外,也可以指“車奴”等。
例如:He described himself as a mortgage slave to his apartment and car.
他把自己描述為房奴和車奴。
因此,在mortgage—詞的使用上,后接介 詞to或on才可以表示具體是什么“奴”,而不能一概而論,直接簡單地理解為“房奴” 或“車奴”等。
例如:I think you are just a mortgage slave buying a yacht to impress your neighbors.
我想你只是一個買游艇給你的鄰居們留下好印象的“船奴”。
另外,也不可望文生義把“房奴”譯為 house slave。 house slave 與 field slave 形成對比,指當年美國從事家務勞動的黑奴,類似于中國舊社會大戶人家的仆人;而field slave是從事農耕勞動的黑奴,類似于中國舊社會地主家的“長工”。
由此可見,“房奴”和mortgage slave的內 涵不是一致的。其實,在英語中也有很多類似的表達。如:
They are slaves of housing,and consumption of slaves. They were raged into the policy guidance and consumerism,churning out to the vortex, was forced to advance consumption and consump¬tion, join the prices of geologic …” This point I agree, i. e.,the victim mortgage slave” to have “property” .
這里mortgage slave也只是一個方面,而不單單是房奴的意思。
e.g. :Such high housing prices have ren¬dered me a mortgage slave.
這么高的房價已將我淪為房奴。
這里,因為有了一個語境“housing prices”,所以譯為房奴是合適的。
e.g. : John is a stressed mortgage slave, struggling to balance a high-pressure career, an unhappy marriage and the demands of four small children.
約翰是個心力交瘁的房奴,掙扎著在壓力大的職業、不愉快的婚姻和四個小孩的需 求之間爭取平衡。(網上譯文)
巨大的按揭貸款以及職業壓力、不幸的婚姻還有四個嗷嗷待哺的孩子使得約翰掙扎在心力交瘁的邊緣。(筆者譯文)
譯文1不是很合適。首先從句子本身來 看,mortgage slave不一定是房奴的意思,也許是還有其它各種按揭貸款,畢竟西方人的消費文化就是“花明天的錢,辦今天的事”;另外,此譯文基本是詞對詞的翻譯,比如,把 balance譯成“平衡”有點拗口,漢語讀起來不是很流暢。譯文2避開mortgage slave是否 是房奴的爭論,譯成“巨大的按揭貸款”,另外,把balance沒有按照字面意思譯為“平 衡”而是按照意義考慮到上下文以及漢語的閱 讀習慣來進行翻譯。
綜合以上例句來看,“房奴”的漢語內涵與外延和mortgage slave實際上有很大區別,不能簡單地對等起來。“房奴”已經成了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詞語,英譯這種中國獨有的名稱和觀念的時候,要考慮詞語的內涵與外延,不能想當然地一定要找到一個所謂的“對等”。翻譯時要注意詞語的語用用意,即言詞 的意向,它是詞語在實際運用時所蘊含的意義,它與詞語的語境密切相關,包括暗含(implicit)的言外之意和明說的(explicit)的字面用意。“mortgage”的語用意義本是指按揭貸款的抵押,但在中國目前特定的語境下,與“房子”緊密聯系起來了,所以會造成一 種誤解。由于字面用意表達的往往不是原作的真正用意,翻譯時根據語境辨認詞語的暗含用意十分重要,否則就會在翻譯中因文化差異造成意義流失。
3“房奴”英譯體現的文化語境內涵
上述例句除了對詞語的理解偏頗之外,把房奴譯為mortgage slave也有文化原因。對于 mortgage slave—詞的意義,筆者也向外教同事咨詢過。他們說美國人一般不用“slave”這個詞,除非指黑奴,這個詞是帶有政治色彩的。一般借貸買房買車就用mortgage這個詞, 并沒有和中國人所說的“房奴”相對應的翻譯。他們一般也不認為貸款買房就成了奴隸, 在美國這是一種極其正常的現象,買車買房大都是銀行貸款的。盡管現在很多中國消費者特別是城市的白領也漸漸習慣了西方的消費文化 ——貸款、透支等,但是相比之下,由于中西思維方式、文化傳統以及生活方式等不同,對于感受房子的認識和西方人還是有著巨大差異的。因為抵押在西方十分普遍,每月償還本息是很多人每月的正常支出,除非沒有能力還款,否則并沒有奴隸的感覺。因此,對于中國譯者來說,由于文化差異的原因,尤其是近年來房價飆升帶來的心理壓力,只要看到mortgage (抵押、貸款)就自然聯想到“房子”。 特別是2009年熱播的電視劇《蝸居》(Dwelling Narrowness) , 圍繞住房問題講述了現代都市青年的情感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波三折的買房奮斗史,道出了都市無房族的困惑。在中國,房奴這個詞的內涵似乎是:抵押貸款買房 的每月都要還款,要“供”房,所以凡是抵押貸款買房的都是房奴。在翻譯時,這層含義是應該考慮進去的。但是對于西方人來說,mortgage (抵押、貸款)的范圍就寬泛得多,而且他們對于房子的壓力也遠沒有我們的感受 深刻。其實,人們還不適應這種還款方式,感到每月還款有壓力。如果適應了這種支付方式,就不會覺得是什么壓力,所以這個詞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內涵。
我們知道,翻譯的語用功能之一就是要填補漢英文本中的文化和詞匯空白,暢通東西方交流的渠道,以促進東西方世界的溝通與理 解。對于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英文譯名,為什么摒棄了起初宣布的Friendlies, 最終還是采用了漢語拼音Fuwa,以及“中國,加油”等翻譯的探討我們就不再多言。和 “福娃” 一樣,“房奴”(fangnu)也不僅僅是一個普通名詞,在目前中國文化語境下已經具有了特定的涵義。根據有關國際組織以及我國 有關部門的規定,“名從主人”已經成為不可 動搖的翻譯基本準則之一,也是符合我們翻譯富有特色的中國物象的一貫策略。
翻譯中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外譯中的時候音譯追求“洋味”,很多人津津樂道其中的 “異”;而中譯外的時候卻寧肯扭曲漢語詞義要套用所謂現成的“對等”詞語,生怕外 國人不能理解而一味的強調“同”。許多譯者 在把漢語譯成外語的過程中,似乎總是在迎合 外國人的文化習慣和審美情趣,漢文化的專有名詞在譯成外語的過程中,總不太情愿取音譯的異化策略。[1]本來象這種某一文化里特有的東西是完全可以“音譯” 了事的,這一點, 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國古代最有名的翻譯家唐玄奘就已經指了明路。他在翻譯佛經時提出了 “五不翻原則”,就是凡漢文中找不到對應的外來特殊用詞,一律只取音譯而不用意譯,以避免望文生義。漢文譯成其他文字原理也與此相同。唐僧的“不翻”原則說明了一個道理: 音譯是對特定文化的一種尊重和保留。很多中國人反對音譯中國特有事物的名字,理由之一 是“外國人看不懂”。既然中國人能夠學會 “沙發”、“雷達”、“漢堡”等大量音譯而來的詞匯,為什么要擔心外國人學不會“fangmu、 dingzihu、chengguan”等新詞匯呢?的確,這種異化的音譯一開始西方人是不太容易理解, 但是我們想想看,當第一次見到漢堡、肯德基的時候,我們不也是不知道這是何物!而現在,西方的快餐不僅深人到我們日常生活中, 而且成為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反過來,要是我們當初按照“對等”翻譯的方式把漢堡、肯德基譯為“餅加肉”、“油炸雞”之類的話,那么,這種西方文化的意味就蕩然無存了。
翻譯是交流的產物。在翻譯中要善于用英語表達中國特有的事物,從而更好地促進與加強國際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因此,在漢英翻譯中遇到中國特色的詞語和現象,也要善于創造性地用英語來表達中國特有的事物、獨特意念和傳統文化。“有些事物具有強烈的中國地域與社會文化色彩,其詞語難以、甚至不可能在英語中找到對應的表達法。……只有語義與 文化含義上的吻合,才稱得上是實質上的對應,這樣才容易被人們準確理解。” 因此,我們應當注重英漢中的表達差異,但不能把這種差異對立起來,不能一味地迎合西方人,不應該對那些帶有漢語文化痕跡的英譯一概加以排斥。
4 “房奴”的翻譯原則
目前,房奴一詞的英語除了上述的mortgage slave 之外,還有 housing slave, apartment slave等多種譯法。筆者認為,后兩種譯法倒比 mortgage slave 貼切些。
不過,筆者更傾向于音譯“房奴” (fangnu)。原因有二:第一,無論是mortgage slave,還是 housing slave, apartment slave 等都帶有一個“slave”。從意識形態的角度來看, 本來西方對中國的社會制度以及現象就存在著種種不正確甚至是歪曲的看法,如果再用 “slave”更是火上澆油,他們會誤認為中國社會遍地都是“slave”,從而影響我國的國際形象以及文化的交流。第二,“房奴”既然是中國的首創,在翻譯中國獨有的名稱和觀念時,應按語言學上“名從地主(主人)”的原則。也許,有人會認為音譯的方式不太會令外國人 理解,其實這種顧慮是多余的。因為既然“房奴”是中國的特有事物、觀念,就應“以我為主”,不可過分遷就西方讀者。
其實,在翻譯中遇到難以找到對應的時 候,外國人可能更喜歡帶有中國式的音譯。如 在英語報道中,也出現了“釘子戶”的音譯 “dingzihu”和直譯“nail house”。如 2007年3月27日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文章 “Chinese couple draws media attention, widespread support in property fight”中,就使用了音譯“dingzihu”和直譯“nail house” : Chinese news reports and online commentators refer to the home as a “dingzihu” or “ nail house, ’’ playing on a phrase for troublemakers who stick up like nails
有譯者把“釘子戶”翻譯為“holdout” 是不太恰當的。“holdout”是“維持、堅持” 之意,是一個賦予贊美性質的褒義詞。而“釘子戶”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指在 城市建設征用土地時,討價還價,不肯遷走的住戶,有點貶低的味道。這個解釋明顯是和“holdout”語義不符。另外,還有近幾年頗有
爭議的“城管” 一詞,英美國家的主要媒體干脆就直接以音譯“chengguan”了事。“城 管”的翻譯,與“不折騰” 一樣,令外國人 茫然不得要領,英語世界里實在難以找到對 應,最后只能以音譯的形式成了英文新詞。
另外,讓我們看看英美人對“房奴”是 如何理解和表達的。
“房奴” (fangnu) became a hot word in the Chinese media in the year 2006. The word is made up of two characters : the first is “ hhouse" but it is the second character “奴” (nu) which is stirring up the controversy.⑴
如前文所述,“房奴”是一個具有特定歷史文化內涵的詞語,這些源語文化中特有的物象在譯語中是“空缺”。這時可采用音譯法把這些特有的事物移植到譯語中去。音譯過來的詞是一個漢語中原本沒有的詞,從構成該音譯詞的漢字很難看出它有什么合乎上下文的有意義的意思。所以,音譯的詞迫使人們不能再“望字生意”,而必須重新認識它的含義。如此,人們對一個新概念的誤讀誤解幾率就會大幅降低。從英文的角度來說,西方人也樂意收集一些他們沒有的表達法,特別是他們沒有的事物名稱和觀念,反之亦然。從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上看來,中國英語中有很多漢語拼音詞用來表達有中國特色的事物和概念,這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有些外國人理解起來有困難,主要是他們缺乏對中國社會文化的了解而造成的。譯家不可扭曲譯文,刻意迎合外國人,硬要用一個“地道”的說法,比如把饅頭譯成steamed bread,把“貓耳朵”、餛飩、 餃子都譯成dumplings。在跨文化交際中,不可避免會出現因受漢文化影響而顯得不夠地道的“音譯”英語,雙方之間的移情(empathy) 心理可能使另一方本族人容忍語言的音譯“離格”現象,而且還有可能仿效對方的“離格”現象,甚至會欣然接受以達到交際的成功。這也正是語用移情導致的語言順應策略[4]。盡管這種音譯會令人費解,但可以體現出跨文化的差異,讓外國人理解中國文化中所 具有的豐富內涵和意蘊,當然,這種翻譯帶來的中國式英語的趨勢也正在改變人們對英語語言的認知,從而帶來異國情調的效果。
俗話說:名不正,則言不順。翻譯需要統一固然重要,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文化交流認識的深人,原有的翻譯可能保留,也可能變更。譯者要在譯文中完整準確地表達原文信息,必須時刻注意原語與譯語之間的文化差異,對原文進行仔細分析,認真考察原語的所指意義和具體語境,選擇自然明了的譯語表達形式,如果在翻譯中只重視形式的對等而忽略了功能的不同,就會造成原語意義的流失。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體現,是文化的基本要素。翻譯是語言的翻譯,更是文化的翻譯,必然體現著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異化、歸化或融合。
相關推薦:下一篇:交替傳譯與筆記之間的關系